黑龍江省蓮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人:全總
手 機:13945485683
電 話:0454-8816518
傳 真:0454-8816518
郵 編:154025
地 址:黑龍江省佳木斯蓮江口農場
網 址 :www.zmswdzjxc.com
水稻良種是重要的糧食作物,超過一半的世界人口以大米為食,但水稻種植過程中也伴隨著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不可忽視。而一項Z新研究表明,通過轉基因技術,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甲烷排放量有望大大降低。
水稻種植過程之所以產生大量甲烷,是因為水稻通常種植在水田中,根部缺氧的環境非常適合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的生存。將稻田中的水排放掉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氣含量,抑制這些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的繁殖,從而降低甲烷的排放量。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并非所有情況下都適用。
十余年前,科學家們發現如果水稻中的淀粉等有機物更多地儲存在種子中而不是根部,水稻種植過程中產生的甲烷會大大減少,這可能是因為儲存在水稻根部中的有機物能夠進入土壤中被微生物利用,而其中自然包括那些能產生甲烷的微生物,但培育種子中淀粉含量更高的水稻品種并非易事。
由來自瑞典農業大學的華人科學家孫傳信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Z近利用轉基因技術,成功培育出這樣的水稻新品種。他們將來自大麥的一種轉錄因子SUSIBA2的基因和SBEIIb啟動子一起轉入水稻的基因組中,這一組合能夠促使水稻合成更多的淀粉并將其儲存在種子中。田間試驗表明,這種轉基因水稻每株產出的種子中淀粉含量占到了干重的86.9%,而在常規水稻中這個比例只有76.7%。與此同時,種植過程中產生的甲烷的量大大降低,只有常規水稻的0.3%至10%,顯著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這種轉基因水稻每株產生的種子干重也顯著高于常規水稻,這也有助于解決糧食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業內人士高度贊揚了這項研究工作,但同時也指出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更多的田間試驗來觀察。例如,由于水稻根部重量的減輕,土壤中的微生物得到的營養會減少,這可能會影響土壤的生態環境,同時有可能導致種植過程中氮肥施用量增加。研究人員同時對中國國內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恐慌和抵制表示了關注,擔心這會影響轉基因水稻的推廣應用。